标题:酒文化丨我国传统酒文化起源的传说 内容: 我国白酒酿造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但是白酒的起源却一直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各种传说绘声绘色,也构建了我国丰富唯美的酒文化。 上天造酒说自古以来,中国人的祖先就有酒是天上“酒星”所造的说法。 《晋书》中有关于酒旗星座的记载:“轩辕右角南三星曰酒旗,酒官之旗也,主宴饮食。 ”轩辕,中国古称星名,共十七颗星,其中十二颗属狮子星座。 酒旗三星,呈“一”形排列,南边紧傍二十八宿的柳宿入颗星。 明朗的夜晚,对照星图仔细在天空中搜寻,狮子座中的轩辕十四和长蛇座的二十八宿中的星宿一,很明亮,很容易找到,酒旗三星,则因亮度太小或太遥远,而用肉眼很难辨认。 酒旗星的发现,最早见于《周礼》一书中,据今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 二十八宿的廉洁,始于殷代而确立于周代,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伟大发现之一。 在当时天文科学仪器极其简陋的情况下,能在浩焱的星汉中观察到这几颗并不怎样明亮的“酒旗星”,给予命名并留下关于酒旗星的种种记载与传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 大体上,古酒约分两种:一为果实谷类酿成之色酒,二为蒸馏酒。 有色酒起源于古代,据《神农本草》所载,酒起源于远古与神农时代。 《世本八种》(增订本)陈其荣谓:“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少康(一作杜康)作秣酒。 ”仪狄、少康皆夏朝人。 即夏代始有酒。 余以为此种酒,恐是果实花木为之,非谷类之酒。 谷类之酒应起于农业兴盛之后。 陆祚蕃著《粤西偶记》关于果实花木之酒,有如下记载:平乐等府深山中,猿猴极多,善采百花酿酒。 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数石,饮之香美异常,名猿酒。 若此记载真有其事,则先民于草木繁茂花果山地之生活中,采花作酒,自是可能。 谷类酿成之酒,应始于殷。 殷代农业生产盛,已为多数学者公认。 农产物既盛,用之作酒,势所必然。 而殷人以酗酒亡国,史书所载,斑斑可考。 (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猿猴造酒说唐代李肇所撰《国史补》一书,对人类如何捕捉聪明伶俐的猿猴,有一段极精彩的记载。 猿猴是十分机敏的动物,它们居于深山野林中,出没无常,很难捉到,经过细致的观察,人们发现猿猴“嗜酒”。 于是,人们便在猿猴出没的地方,摆上香甜浓郁的美酒。 猿猴闻香而至,先是在酒缸前流连不前,接着便小心翼翼的蘸酒吮尝。 时间一久,终因经受不住美酒的诱惑,而畅饮起来,直到酩酊大醉而被人捉住。 这种捕捉猿猴的方法并非中国独有,东南亚一带和非洲捕捉猿猴或大猩猩,也都采用类似的方法。 猿猴不仅嗜酒,而且还会“造酒”,这在中国历史的典籍中都有记载。 清代文人李调元在他的著述中有“琼州多猿……尝于石岩深处得猿酒,盖猿酒以稻米与百花所造,一百六轧有五六升许,味最辣,然极难得。 ”的记载;清代的一本笔记小说中也道:“粤西平乐等府,山中多猿,善采百花酿酒。 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数百。 饮之,香美异常,名曰猿酒。 ”无独有偶,早在明朝时期,这类猿猴“造”酒的传说就有过记载。 明代文人李日华在他的著述中,也有过类似的记载:“黄山多猿猱,春夏采花果于石洼中,酝酿成酒,香气溢发,闻数百步”。 昔年,《安徽日报》曾刊登老画家程啸天先生在黄山险峰深谷觅得“猴儿酒”的事情。 这些不同时代人的记载,都证明在猿猴的聚居处,常常有类似“酒”的东西发现。 由此也可推论酒的起源,当由果发酵开始,因为它比粮谷发酵容易得多。 酒是一种由发酵所得的食品,是由一种叫酵母菌的微生物分解糖类产生的。 山林中野生的水果,是猿猴的重要食物。 猿猴在水果成熟的季节,收贮大量水果于“石洼中”,堆积的水果受到自然界中酵母菌的作用而发酵,在石洼中将一种被后人称为“酒”的液体析出,因此,猿猴在不自觉中“造”出酒来,是合乎逻辑与情理的。 杜康造酒说还有一种说法是杜康“有饭不尽,委之空桑,郁绪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代,不由奇方。 ”意思是说,杜康将未吃完的剩饭,放置在桑园的树洞里,剩饭在树洞中发酵,有芳香的气味传出。 这就是酒的作法,杜康就是酿祖。 魏武帝乐府诗曰:“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自此之后,认为酒就是杜康所创的说法似乎更多了。 历史上杜康确有其人。 古籍中如《世本》、《吕氏春秋)、《战国策》、《说文解字》等书、对杜康都有过记载。 清乾隆十九年重修的《白水题志》中,对杜康也有过较详的描述。 白水盟,位于陕北高原南录与开中平原交界处,因流经显治的一条河水底多白色头而得名。 白水县,系“古雍州之域,周末为彭戏,春秋为彭衙”。 “汉景帝建栗邑衙盟”,“唐建白水县於今治”,可见白水鼯历史的悠久。 相传这里曾出过“四大贤人”:一是黄帝的史官、创造文字的仓颉,出生于本县阳武村;一是死后被封为彭衙土神的雷徉,生前善削瓷器;一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发明者东汉蔡伦,不知缘何因由也在此地留有坟墓;此外就是相传为酿酒的鼻祖杜康的遗址了。 一个黄土高原上的小小听城,一下子拥有仓颉、雷徉、蔡伦、杜康这四大贤人的遗址,也可谓“人杰地灵”了。 “杜康,字仲宇,相传为鼯康家卫人,善造酒。 ”康家卫是一个至今尚在的小村庄,西距孙城七八公里。 村逞有一道大沟,长约十公里,最宽处一百多米,最深处也近百米,人们叫它“杜康沟”。 沟的起源处有一眼泉,四周绿树环绕,草木丛生,名一“杜康泉”。 盟志上说“俗传杜康取此水造酒”,“乡民谓此水至今有酒味”。 有酒味故然不确,但此泉水质情冽甘墩却是事实。 清流从泉眼中汨汨涌出,沿着沟底流消,最后汇入白水河、人们称它为“杜康河”。 杜康泉旁边的土大土包,以砖培围护着,传说是杜康埋骸之所。 杜康庙就在坟墓左侧,凿壁为室,供奉杜康造象。 可惜庙与象均毁于一“十年浩劫”丁。 据县志记裁,往日,乡民每逢正月二十一日,都要组织“赛享”活动。 这一天热闹非常,措喜演戏,商贩云集,熙熙德接,直至日落西山人们方盍兴而散。 如今,杜康墓和杜康庙均已修整,杜康泉上已建好一座凉亨。 亭呈六角形,红柱录瓦,五彩飞檐,楣上绘著“杜康醉刘伶”、“青梅煮酒论英雄”等故事图画。 尽管杜康的出生地等均系“相传”。 但据考古工作者在这一带发现的残砖断瓦考定,商、周之时,此地确有建筑物。 这里产酒的历史也颇为悠久。 唐代大诗人杜南于安史之乱时,曾挈家来此依其男氏崔少府,写下了《白水舅宅喜两》等诗多首,诗句中有“今日醉弦歌”、“生开桑落酒”等饮酒的记载。 酿酒专家们对杜康泉水也作过化验,认为水质适于造酒。 一九七六年,白水鼯人在杜康泉附近建立了一家现代化酒厂,定名为“杜康酒厂”,用该泉之水酿酒,产品名“杜康酒”,曾获得国家轻工业部全国酒类大赛的铜杯奖。 清道光十八年重修的《伊阳显志》和道光二十年修的《汝州全志)中,也都有关于杜康遗址的记载。 《伊阳县志》中《水》条里,有“杜水河”一语,释曰“俗传杜康造酒于此”。 《汝州志》中说“杜康,在城北五十里,俗传杜康造酒处”。 《汝州全志》还裁有:“俗传杜康造酒处”叫“杜康促”,“在城北五十里”的地方。 今天,这里尚有一个叫“杜康仙庄”的小村,人们说这里就是杜康促。 “促”,本义是指石头的破裂声,而杜康仙庄一带的土壤又正是山石风化而成的。 从地限中涌出许多股清冽的泉水,汇入旁村流过的一道小河中,人们说这段河就是杜水河。 令人感到有趣的是在傍村这段河道中,生长著一种长约一厘米的小虾,全身澄黄,蜷腰横行,为别处所罕见。 此外,生长在这段河套上的鸭子生的蛋,蛋黄泛红。 此地村民由于饮用河水,竟没有患胃病的人。 在距杜康仙庄北约十多公里的伊川显境内,有一眼名叫《上皇古泉》的泉眼,相传也是杜康取过水的泉子。 如今在伊川县和汝阳县,已分别建立了颇具规模的杜康酒厂,产品都叫杜康酒。 伊川的产品、汝阳的产品座同白水的产品合在一起,年产量已达数万吨之多,这恐怕是当年的杜康所无法想象的。 尧帝造酒说尧作为上古五帝,传说为真龙所化,下界指引民生。 他带领民众同甘共苦,发展农业,妥善处理各类政务,受到百姓的拥戴,并得到不少部族首领的赞许。 尧由龙所化,对灵气特为敏感。 受滴水潭灵气所吸引,将大家带至此地安居,并借此地灵气发展农业,使得百姓安居乐业。 为感谢上苍,并祈福未来,尧会精选出最好的粮食,并用滴水潭水浸泡,用特殊手法去除所有杂质,淬取出精华合酿祈福之水,此水清澈纯净、清香幽长,以敬上苍,并分发于百姓,共庆安康。 百姓为感恩于尧,将祈福之水取名曰“华尧”四特造酒说早在5000年前,这里的新石器文明就有了酿酒的历史。 樟树市内筑卫城遗址(新石器时代)出土的大量陶皿、酒器,以及吴城遗址(殷商时代)精美的青铜器,至今还默默的印证着远古时期这里酒文明的辉煌。 今天的四特酒就是伴随着商的青铜文明而得名“四特”的。 尽管造酒起源众说纷纭,谁也无法说服谁,但同时构建了我国丰富灿烂的酒文化体系。 发布时间:2025-01-11 12:33:18 来源:品酒啦 链接:https://www.pinjiu6.com/wine/10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