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一生敬了父亲三杯酒 内容: 已年届83岁的我,一生对母亲内疚的是在她95岁谢世前,未能找到父亲牺牲后的安葬地。 1945年春,父亲在安东(今丹东)市元宝区入伍。 第二年春,母亲领着我们姐弟三人去本溪草河口看望父亲,从此以后,父亲便杳无音讯。 1947年7月,母亲带着我们乘船在渤海湾飘荡了10天,回到蓬莱县五区(今北沟镇)王格庄村老家。 小脚的母亲,靠走村串乡赶集卖破烂,抚养着我们姐弟。 1949年9月,我家接到了山东省下发的《革命烈士证明书》,从中了解到,父亲生前所在部队番号是:东北民主联军四纵十师八团三营七连,在四平战役期间洮浦路战斗牺牲,安葬地陶村。 得知这一消息,母亲扑在炕上嚎啕大哭,看着她悲痛的样子,我们跟着痛哭起来。 随后按照农村习俗,为父亲举行了祭典。 那年我刚十岁,就暗自下定决心,长大后一定要找到父亲的安葬地,墓前敬他一杯酒。 从1954年开始,我分别给安东市、四平市、洮南县民政局去信,请帮助查找。 得到的答复是:尚未建立烈士档案,暂无法查找……1979年8月,我乘火车直奔四平烈士陵园,负责人带我参观了四战四平名称、部队番号、部队首长名册,并一再抱歉尚未将烈士名字汇集成册。 当时我心想,大老远地来一趟不容易,就又乘汽车去洮南县民政局、交通局。 民政局的答复与四平市的说法大相径庭;交通局负责人打电话问了几个已退休的老同志,都不知道“洮浦路”这个地名。 带了一份无奈,我返回了老家。 母亲看我疲劳的样子,劝我不要再寻思父亲安葬地的事。 我虽然口头答应,但心里一直还惦记着这事。 1998年,我得知时任厦门市妇联主任的赵维新(北沟镇上口赵家村人),曾在父亲牺牲前的十师组织处工作过,急忙写信给她,很快收到了回复:一个月前二十八团健在的一个老同志刚过世……为此,我十分后悔又失去了这个难得的可能性。 后又遵照赵维新给的信息,给41军121师去发去信函,一直没有收到回信。 到2007年4月27日95岁的母亲离世,虽然从未停止过打探和查寻,但都没得到父亲安葬地的准确音讯。 2008年3月6日,借去在沈阳工作儿子家的机会,我先后去丹东市元宝区民政局、辽宁省民政厅、四平市档案馆寻访。 功夫不负有心人,四平市档案馆负责人从《东北解放战争烈士英明录》的95页,查找到了蓬莱籍的七位王姓在四平战役牺牲的烈士,父亲“王公伟”的名字映入眼帘。 我眼含泪水,迫不及待地到了烈士陵园。 22块大理石碑,每块碑上刻有200多位烈士的英名,我在密密麻麻的名字里寻找,没有;再一次地从上往下捋,当看到姓名中带“公”字就停下再仔细看看,22块墓碑上4000多英名看了一遍,还是没找到父亲王公伟的名字。 既然《东北解放战争烈士英明录》上有父亲的英名,墓碑上也应该有。 心想是不是太心急,眼睛又花,找的不够仔细,再一次仔细地查找……终于找到了镌刻在石碑上的名字“王公伟”。 我当即请来摄像,将写有“沉痛悼念父亲牺牲六十二周年,儿女王明荣、王明华、王素梅敬奠。 ”字样的花圈敬献给父亲,并在墓碑前敬上了一杯酒。 站在碑前,我深深地鞠了三躬,高声哭喊着:“爸,儿来看你了! 我妈去年走了,你的三个孩子都70多岁了,生活得很好,安息吧,爸爸! ”然后,在“四平烈士陵园”塔下取了两把土,返回老家后把它合葬在了母亲的坟墓:“妈,父亲的名字早已镌刻在英明录的石碑上,他是咱家的荣耀,儿一定会继续寻找父亲的安葬地,了却您生前的夙愿。 ”看着父母的名字终于镌刻在一个墓碑上,我心中些许安慰,一杯烈酒,洒向坟墓,敬了父亲第二杯酒。 此后,每年清明节,我都要来到父母坟前,送上一束花,敬上一杯酒,表达深深的哀思。 慰藉英灵唯烈酒,高歌一曲寄思怀! (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发布时间:2024-11-22 14:49:11 来源:品酒啦 链接:https://www.pinjiu6.com/wine/7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