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幌是我们古代商业文化的一种重要体现,也是现代广告招牌的源头,自古以来,卖什么招呼什么,就像小时候听见梆子声,就知道卖豆腐的来了。而酒也是延续于传统之中,所以卖酒招幌衍生出的文化是非常有意思的一部分,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卖酒招幌。
我们先从大类招幌开始说起,古代的招幌可以说是一部文化史诗缩影,主要有几种形式:
实物型招幌。(挂什么卖什么,好理解)
实物模型招幌。(实物做成大模型,更引人注意)
以商品的附属物为幌子。(卖油的挂油瓶,油没法挂)
含有隐语暗示的物件作为幌子。(这个厉害了,是隐语,但好懂。比如当铺,一连串的碗扣着挂起来,中国人懂中国人)
以灯具为幌子。(夜市专用)
以旗帘为幌子。(剃头的挂白布,“朝阳取耳,灯下剃头”)
以文字牌匾为幌子。(常见)
声音(磨剪子来锵菜刀)
下面,我们就来说说卖酒的招幌。
传说,传说哈,招幌在东周时便已出现,唐代达到极盛,唐代诗人大量以酒旗入诗,比如杜牧的《江南春》中说:“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宋代商品经济更进一步,《东京梦华录》中曾记载:“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而宋代词人罗愿笔下有:“君不见菊潭之水可饮仙,酒旗五星空在天。”可见,当时已有“五星”牌的酒。
挂酒葫芦
这是附属品为幌子的类型,古代都是用葫芦盛酒的,药酒店要挂平面的酒葫芦,中间扎象征草药的绿丝带,下挂红布穗,这个招幌不能挂到其他酒铺上,否则意指此家酒酸。一般酒铺挂酒字,也可以挂立体的酒葫芦,但烧酒必须挂红葫芦。
旗帘
较常见的卖酒幌子,三角的、四角的都有。武侠、古装戏里经常见到,通常还会标配“小二,来坛好酒”。
酒壶
烧锅多是挂两尺多高的铜壶,下面拴个红布条;卖酒的挂铁制或木制的酒壶;黄酒必须挂铜或锡制酒壶。
文人招幌
稍有档次的酒铺一般还会挂文人招幌,比如李白、刘伶、阮籍等人的画像,他们均以善饮闻名,招幌背面还要配上他们的履历,以吸引权贵阶层以及文化阶级。
牌匾
各行业都有,在卖酒招幌里也不例外。
现代招牌是古代招幌的一种延续,随着制作材料以及各种创新点子的不断涌出,更加多样化的选择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多元、自由的一个侧面体现,但骨子里的东西并没变,创新的基点没有变,古代商业文化,我们还在延续,或者说我们仍有那个条件反射,看见某种元素,心领神会,哦,卖酒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