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代表中国人浪漫的佳酿:那一款酒的故事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

从大的地理格局来看,以长江黄河为核心的东亚平原腹地,和以两河流域构成的西亚新月沃土,诞生了当今人类的两种文明形态。

除了截然不同的宗教体系、语言体系之外,今天全球产量最大的两种粮食小麦、稻米;全球历史最悠久的两种家畜羊、猪,都分别源自西亚和东亚。

文明的源头,也是饮食的源头。

葡萄和梅子,这两种被最多应用于酒饮制作的水果,是西方与东方各树标杆的代表。

如果说每种酒都有自己的性格,那么香槟的性格,应该是高贵、精致、明艳动人、不可方物。它见证了西洋深厚的葡萄酿酒历史,和独特的饮品表达方式。香槟的浪漫气质,就是西方世界的浪漫气质。

那么,有没有一种酒,能代表中国人的浪漫?

风雅梅见,是毫无疑问的答案。

它酸甜适口、含蓄内秀,生动诠释了中国哲学的儒释道、中国气质的风雅颂、中国餐桌的家春秋。

01
地理赐予自然禀赋,同样塑造人文性格。葡萄易培植、耐干旱、产量高。这种多汁的浆果,富含大量能用于酿酒的葡萄糖和果糖;更重要的是,葡萄皮上常常会覆盖一层白霜,这是植物分泌的糖醇类物质,能吸引空气中的酵母菌聚集,形成菌落优势,借此规避排除杂菌,防止脆弱的浆果在成熟之前被杂菌污染。

西方人利用了葡萄的这些特性,将它破碎浸皮后酿出美酒,并很快成为世界性的饮品。

而源自东方的梅子,则有一条完全不同的路径。

中国是青梅的原产地,世界上大部分梅果树都是从中国移种出去。梅子没有葡萄那样丰富的糖分和天然的菌群,能轻易被应用于酿酒;丰富的有机酸,让它成为最酸的水果之一,酸与涩常常压过甜,直接食用价值也不高。

但很早以前,中国人就发现了梅子的用处:《尚书》里,出现过“若作和羹,尔惟盐梅”这样的句子。在食醋酿造技术尚未成熟之前,盐与梅,是人们最重要的调味料。

梅子复杂的酸味,和曼妙的微甜,为它赢得了中国人广泛的应用:以梅汁渍鱼虾,有效祛腥增香;以梅子泡蔬菜,可以弥补乳酸菌单调的酸味,带来滋味层次更丰富的泡菜;以梅肉梅核熏烤肉类,油腻减轻,让肉食更轻盈适口。

此外,中国人很早就懂得“干制生香”的道理,比如腌制脱水的火腿、经过日晒焙干的海米、经过烟熏的腊肠、经过风吹的干鲍,它们水分流失、风味物质浓缩、分子结构被打碎,香味陡生。晒干的梅子则被称为“乌梅”,它除了浓缩大量果糖和果酸外,还在晒制过程中,因美拉德反应产生了代表鲜爽与香浓的棕化物质。

这也是为什么桃子、李子、杏子、杨梅等水果,随着时代推进,被人们驯化得越来越甘甜美味,只有梅子依然保持着上古时代酸涩风味的原因所在。

这是一种被中国人赋予更高价值更多灵性的果种,更是一种被世界低估的果种。

作为梅子的原产地,中国保存了近200种原生梅种。梅见历时5年甄选了100多种不同产区、不同品种、不同酸度的梅子,测试其陈化后的口感表现,最终在广东普宁、福建诏安、四川大邑和云南建立了四大基地,酝酿产出品类丰富多彩,呈现中国各地不同水土、风物、气候、地理之下的多元饮品。

02
在构建梅酒酒体结构、塑造清晰悠长的酒味中,梅子的滋味,起到了调和的作用。恰如孔子倡导的“中和之美”,专属东方的审美态度。但无论梅子如何曼妙,真正缔造梅酒风雅国饮地位的,是中国酒。

与西方的葡萄酒不同,中国酒的主角是粮食。

相比水果,粮食中可供发酵的固形物更多、栽种成本更低。唯一的问题是粮食中的糖分,主要以淀粉的形式存在。单纯的酵母菌无法分解使用淀粉,只有依赖糖化酶,把淀粉分解成单糖之后,才能进行进一步的发酵。

这就好比把粗大的木料劈成细一些的柴禾,才能用于生火。因此,谷物酒比葡萄酒多了一道看起来简单,实际操作却很难逾越的门槛。

植物在发芽的过程中,胚芽本身会分泌的糖化酶,并富集空气中能够分解淀粉的霉菌,最终把淀粉分解成单糖,供胚芽吸收。人们可以通过喷水,人为促使谷物活化发芽后酿酒。但问题是,活化后的谷物性状极不稳定,容易招来大量杂菌,每次酿出的酒,味道都不一样。还极有可能因霉变而臭了、馊了、酸了,甚至获得一堆带有甜味而酒精含量极低的“甜酒酿”,或者带有酸味的粮食醋。

西方世界在制备威士忌中至今强调“单一麦芽”,为的就是以单一产区、单一品种,保证酒体口味的稳定。

但东方人却独辟蹊径,发明了一种高效酿造粮食酒的媒介:酒曲。

简单来说,就是把发芽的谷物捣烂,重新放回到未发芽唤醒的谷物里。一方面,让发芽谷物里的霉菌和糖化酶分解谷物里的淀粉,制造出有甜味的酒酿;另一方面,促使酵母菌吸收糖分,生产酒精。

两种化学反应同时进行,这就是中国酒文化引领世界千年的双边酿酒法。

 

这种酿酒方法的优点,除了有效提高发酵能力、降低原料的损耗之外,还可以人为地通过酿酒结果的好坏,选取优质曲料,在今后的酿酒中继续接种到新曲里,进一步优胜劣汰。

最晚到了东汉,中国人已经培养出了稳定的酒曲。更先进的块曲替代了散曲,复杂的霉菌和酵母菌以孢子的形式被保存在水分稀少、温度恒定的团块里,保证了菌落的稳定性。“曲为酒之骨”的理论由此出现。

它描述了酒曲品种对粮食酒香气和风味的框架性影响,更见证了中国人在“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哲学下,所培养出来的聪慧、坚忍和善于变通的民族性格。

经过反复实验,中国人还选择了高粱作为中国酒的要义:这种红皮谷物含有酿酒所需的大量淀粉,适量蛋白质、矿物质,以及单宁。单宁能对发酵过程中的有害微生物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并提高出酒率。而单宁发酵产生的丁香酸和丁香醛等香味物质又赋予了中国酒特有的芬芳。

这种独特的复杂性和包容性,与青梅的风味产生了目成心许的默契,也成为梅见匠心所在。在星霜荏苒的酝酿、浸泡、老熟过程中,果肉里的风味被慢慢析出,并与中国粮食酒独特的风味结合,形成梅见酸甜平衡、圆融适口、回香悠长的特点。

这是属于风雅梅见的传奇,也是中国式的,曲折通幽、大道至简的浪漫。

03
茶和桔,是另外两个不得不提的中国意象。除了广为人知的原味梅见与烟熏梅见,梅见在东方风土与东方风味上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

无论是近东语言里的“chay”,还是西方语言里的“tea”,它们都来自中国的中原官话或闽越方言。袅袅茶香里,隐藏的是中国茶悠久的栽培、饮用史,和与中国文化高度契合的茶饮风物。

而谱系复杂的柑橘类,则是当今世界仅次于葡萄、种植面积最大的水果。它们最早也在东亚大陆被驯化栽培,是中国人日常食用、礼尚往来的佳果之一。汉语里极少见的大量的,用于具象描述一类事物的字“柑、桔、橙、柚、枳、橼、柠、檬”,生动反映了中国人对这种水果的喜爱。

虽然不少人做过尝试,但茶叶和柑橘中复杂的香气、厚重的底蕴,一直没能真正与中国酒融合。茶与桔带来的气味稳定性低、化学结构复杂,且带有强烈的挥发性,在不使用浓缩液或者香精,很难将之结合到酒里。

梅见同样用5年时间打破了这个桎梏。

它用来自福建宁德的白毫银针入酒,独特的花香与毫香彰而不显,在酒液的衬托下散发出若有似无的茶味。这是中国人拈花啜茶的雅致气度。

它用来自广东老字号陈李记的陈皮入酒,唯有依靠时间浓缩的柑桔果香,与桔皮精油带来的醇厚感,为梅酒带来了复合水果的,层层叠叠的体验。这是中国人橙黄桔绿的应季而喜。

酒是萃取茶与桔独特风味的提纯剂,梅则是消除彼此之间棱角冲突的笑忘书。其色香味、精气神的巧妙组合与世代接续,让梅见的国雅文化认知得以天衣无缝地表达。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在西方哲学里,对客观规律的探索和极简表达的总结,一直是人们的追求,它让具象的事物成为简练的公式,也让复杂的起泡酒历史和工艺去芜存菁,成为限定品种、限定产区的香槟。

中国哲学的底层逻辑完全不同于这种“做减法”式的总结,相反,中国人更擅长以包容的态度,让事物运行的规则更有序、更优雅:我们能将游牧与农耕这两种完全不同的生产形态凝聚在同一个国家里;能应时顺势地适应数千年的沧桑剧变而文明不绝;也能让梅、酒、茶、桔融汇于方寸之间,一瓶之内。

这是梅见所陈述的中国故事,更是中国人源自性格和历史的特有浪漫。

上一篇:时代变迁,酒中情义永恒:追寻不变的情怀
下一篇:拼多多商品销量怎么改?拼多多改销量操作方法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