鸩这种生物,只存在传说中,到底有没有还是个问号。不过,后人就假传说之名,将最毒的酒,统称为鸩酒。《南唐书·申渐高传》中说:南唐皇李昪顾虑大臣周本(一说徐知询)威望太高,难以控制,想诛杀之。有一次,李昪倒了一杯"鸩酒"赐给周本。周本察觉了皇上的意图,用御杯分出一半酒说:奉给皇上,以表明君臣一心。李昪当即色变,不知如何是好。这时,为帝王演戏奏乐的乐人申渐高见此情景,一边跳舞一边走了上来,接过周本的酒说:请皇上把它赐给我吧。说毕,一饮而尽,将杯揣在怀中走了。李昪立即暗遣人带着解药去给申渐高,未等药到,申渐高已经"脑裂"而死。原文虽未说明脑裂的详情,但听起来足以令人毛骨悚然了。《朝野佥载》记载:野葛吃了得死,生长野葛的地方,就长有白藤花,它能解野葛的毒。鸩鸟饮水的地方,就有犀牛,犀牛不洗角的地方,生物喝了这水一定得死。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基本沿袭了这个说法,强调了一物克一物的仁义思想。但总体上说,鸩鸟是克不住的。第二位——鹤顶红
《格致镜原》中说,鹤顶红实际上是来源于上文提到的一种毒药——鸩毒。在影视剧中,它有一个经典的形象,小白瓶上用绑有红布条的瓶塞塞住,就像仙鹤的头部一样,《还珠格格》中老佛爷赐死香妃用的就是鹤顶红,潘金莲药死武大郎也是用的鹤顶红,《新白娘子传奇》中也出现过鹤顶红,白娘子为了解此类毒耗费了大量元气,其堪称是居家旅行,杀人灭口必备之良药。重点:鹤顶红和影视剧中的形象不一样,和丹顶鹤头上的红色冠子更没有任何关系!鹤顶红来源于一种有剧毒的石头,又名红矾、红信石。将这种石头打磨研制成粉末,也呈红色状,只是像丹顶鹤头上的红色部分,因此被叫做“鹤顶红”。红色石头的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砷,俗称砒霜——一种剧毒的无机化合物,无色无味。三氧化二砷进入人体后,会和人体内酶蛋白的硫基相结合,酶蛋白失去活性,阻断细胞内氧化供能的途径,影响细胞正常的新陈代谢。古代的医学技术还不足解此毒,因此沾到基本就是死。“鹤顶红”是对砒霜的一个隐晦说法,实则砒霜是由鹤顶红加工而成,毒性提炼得更大,可以说是鹤顶红的进阶版,入体后致死的速度也更快。但毒药毒药,是毒也是药。现代医学的发达使砒霜往往也被用来止咳平喘,蚀疮去腐甚至治疗白血病。有研究人员大胆地进行猜测砒霜是否还可以治疗艾滋病,用砒霜和ART治疗联合使用,ART疗法也就是抗逆转录病毒疗法,是目前治疗艾滋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通过砒霜和ART疗法的联合使用,研究人员发现艾滋病病人停药后,可以延迟单纯使用ART疗法治疗停止后的病毒反弹,减少免疫T细胞中整合的猴免疫缺陷病毒,并且还能恢复体内免疫T细胞的数量,起到减少甚至根除潜伏HIV-1病毒的作用。
第三位——孔雀胆
传说中的“孔雀胆”是一种昆虫--南方大斑蝥的干燥虫体。有剧毒。《 本草经疏 》中有记载: 斑蝥,近人肌肉则溃烂,毒可知矣。古人原本认知有限,又有以讹传讹,不少言语书籍之中“孔胆”遂同南方大斑蝥划上等号,成为著名毒药的代名词。加之郭沫若的话剧《孔雀胆》中,云南梁王的丞相向梁王进献谗言,后又设计埋伏将梁王的驸马乱箭射死,又企图污辱梁王的女儿阿盖,结果阿盖将其刺死,最后,美丽善良的阿盖用孔雀胆毒酒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孔雀胆坐实了毒药的身份。其实,真正的孔雀胆,是一种名贵药材,如同其他禽类的胆脏一样,具备平肝利胆、镇痉明目等功效; 也可以抑菌抗炎、清热解毒。事实好像证明,在古代,如果你不喝酒被毒死的概率就很小了。但真正被毒酒毒死的,又岂是一般人?为了充分利用毒酒,古代还发明了一种倒酒的酒壶,名为鸳鸯酒壶。它是由外壳和内胆两部分组成,其中内胆又被隔成两室,每室均有1小孔。内胆可作一定程度旋转使小孔分别与壶嘴连通,旋转到一种角度的时候出正常的酒,到另外一个角度的时候就可出毒酒。甄嬛传中皇上让甄嬛拿毒酒去亲手了结果子狸时用的便是这种酒壶。无奈果子狸明白这壶中的玄机,交换了酒,为爱牺牲。古时候的酒不像现在这样普遍,毒药人们不愿意吃,可若是喝着毒酒上路心里也稍许能好过点!而曾经被当作毒药制成的酒到现代成了养生酒也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