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辩论的前提:法国/中国:我们的品味一样吗?但这次6月19日的国际葡萄酒与烈酒展(Vinexpo)上,中法之间在葡萄酒教育、生产及商业上进行了广泛的交流。我们的中国朋友对葡萄酒的热情是基于品质还是那些显而易见的利润呢?基调被切片,而且并不是胡扯。
梦络酒庄(圣代米隆特级园),在2011年底被中国演员赵薇买下。这些年,大量的波尔多酒庄被中国人买下(图片来源:chateaumonlot)
法国人和中国人是用同一种方式品酒吗?葡萄酒评论杂志在波尔多6月19日周三的Vinexpo展会的3号品酒实验室组织了本次品尝。不得不说中国人出现在展会所有的角落,即使是那些场外酒庄组织的专业人士的晚宴(从6月16日至20日)。 回顾一些重点数据:每年有150万百升的法国葡萄酒出口到中国,价值5.5亿欧元,其中波尔多葡萄酒就占了65%。对于葡萄酒的出口商们来说,中国已经赶上了美国市场,当然还有以前的三巨头,英国、比利时、德国。然而,中国的这种征服已经开始引起了担忧。由葡萄酒评论主编Denis Saverot主持,这场辩论从葡萄酒的品评转到了中国市场潜力,进而到了关于质量的定义。每个人都知道,中国人热衷购买葡萄酒是因为它代表着身份,与经济上的成功密切相关。但是在对拉菲这样的名庄狂热之后,中国人是否已经成为在西方定义中真正的爱好者呢?人们对此意见分歧很大。 在中国的餐厅没有任何葡萄酒的宣传 葡萄酒评论高级品酒师,本次特刊的共同作者,Olivier Poels,自从葡萄酒评论中文版项目开始(2011年5月)以来,三次访问中国,被某些业内人士泼了冷水:那些好酒运来中国是因为其声誉,根本不是因为品质!人在那里喜欢用它们作为礼物。当然,因为某些原因,中国人会开掉一些葡萄酒,却并不会太认真。我们在那里看得很清楚,在那些中国人常去的餐厅,在吃饭的时候大家都喝茶,然后通常是40度的白酒。没有人自发地点瓶葡萄酒。换句话说中国人想要获取优质葡萄酒的文化还需要很长的学习过程。他这样分析道。 【钟翔歪评:尊敬的Olivier Poels先生来了中国3次,就给我们中国人下了个定义,我们大家喜欢名庄就是因为名声,换句话说,我们都是棒槌。在中国看不到葡萄酒,法国每年出口那么多的葡萄酒原来都被中国人送礼送没了。】 中国公众想要学习葡萄酒,你们应该帮助~! 这个口号并不是洪梅提出来的,一位常驻勃艮第的年轻女士,通晓多门外语,把勃艮第的葡萄酒卖到中国。洪梅用完美的法语提到中国近期葡萄酒的发展现象,她鼓励欧洲人帮助她的同胞们提高对于葡萄酒的认识及品味。中国的消费者依然是初学者,这是真的,但他们想学习。大量中产阶级的消费者已经入门了,而且他们提高得很快。完全没有那种新兴百万富翁的心态,他们为了愉悦自己而喝酒,而且还尝试训练自己的口味。这种情况很积极,而且发展很快。我们通过品酒培训来帮助一个潜在市场的诞生,你们得帮助这些中国的新消费者!她在大厅说得简明扼要、铿锵有力:中国很大,差异性很大,并不存在一种中国口味,而是拥有着无穷的变化。尽管对洪梅来说,这些不同的味觉区分着中国不同的区域,但却并不能促使葡萄酒巴洛克标准的出现:消费者希望在味觉识别和葡萄园等级上采用国际标准。因此,如果勃艮第葡萄酒对他们来说依然很难懂的话,那么他们就有着学习的潜力。 【钟翔歪评:非常庆幸还有现场还有中国同胞能够为我们正名,大赞~!】 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卖什么! 这番乐观的言论被Stphane Derenoncourt狠狠泼了冷水。作为波多尔很多名庄(domaine de Chevalier, Pavie-Macquin, Clos Fourtet, Smith Haut-Lafitte,等等)及世界其他酒庄的顾问,他也曾经造访过中国,但却没有带回同样的确信:我认识了很多从事葡萄酒贸易的中国人,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卖什么。我记得那家酒窖的老板,在45分钟后才成功地说出了我的名字、列举出了两到三种葡萄酒的名字。他根本什么都不懂!当然,虽然他有意识地认识一些内行的消费者,但是从他的眼中看出,葡萄酒的基础知识是很贫乏的。我甚至还看到一些野蛮的品尝,一杯一杯的葡萄酒被干杯,那些葡萄酒收藏者收集了大量的葡萄酒却不能发出这些酒的名字另外,波尔多的顾问坚持把中餐分类,川菜的香料,上海菜的甜华尔兹般的味道,尤其是中国上菜的方式,是所有的菜一起上在一个旋转的圆桌上,鱼,肉,蔬菜,都采用决然不同的烹调方式,这种方式是完全没有准备好与葡萄酒搭配的。【钟翔歪评:看来我们每个人以后喝酒都得记住Stphane Derenoncourt史蒂芬德合农顾先生的大名,不然就会被一直当做菜鸟,管你拿了WSET几级还是家里存了多少名庄酒,另外,中文发音不算,你还得用法语叫出这些酒的名字,不然在人家眼里,你就还是根本什么也不懂!可是,您也不看看您的名字有多长,我想您的同胞都不一定能轻松记住吧。好吧,我们中餐是还没有准备好搭配葡萄酒,请问法国葡萄酒跑中国推广什么劲,都回去洗洗睡了吧。】 甜味:普通中国人的味蕾 Axel Marchal,葡萄酒工艺学博士、波尔多学院研究员,带来这场关于地域味觉的辩论,表明着在感知上中法之间的差异。他为了得到更多关于味觉感知的细节,比如说苦味。95%的中国人感受到苦(他们不喜欢这种味道),相对而言只有60~70%的法国人能够感受到苦。这并不意味着前者比起后者是更好的品尝者,这表明在苦味的感知上存在着不同的生理特性,因为数个世纪的烹调方式。在口味方面,相对于中国人,欧洲人表现出更鲜明的倾向,有时候很极端。我们用糖举例:中国人加糖,既不多,也不少,他们喜欢菜品有着相对变化中庸的甜度,而对于法国人来说,则要么甜,要么不甜。这是明显的文化差异。 草莓或是菠萝?文化问题 这个问题的核心是:对于中国人来说葡萄酒并不是传统产品,在过去的数个世纪,他们从没有习惯饮用它,他们是否能像欧洲的行家们那样欣赏葡萄酒的精妙之处呢?换句话说,是他们的文化优化他们的味蕾,那么中国人能否因此而欣赏葡萄酒并且描述它呢?在这方面,Axel Marchal的另一项实验引人思考。在盲品中,让法国人和中国人品尝同一种成分,研究人员发现法国人说是草莓,而中国人说是菠萝。事实上,这种成分存在于这两种水果中,从中我们还发现,文化影响着周围的个体和群体。亚洲人吃很多菠萝,而法国人吃很多草莓,人们会更容易辨识出经常吃的水果。但是最终,他们却不能从同样的食物中找出同样的香气。 【钟翔歪评:瞧瞧人家,有理有据的,听着让人信服!】 茶的艺术,通往单宁的天桥 那么,中国人在欣赏那些顶级的葡萄酒时候会缺少参照物吗?当然不会,谢丽如此确认,葡萄酒评论中文版主编及美食美酒专栏负责人。在她眼中,中国人在餐饮文化中有着非常宽泛的味觉。他们尤其了解单宁,并且享受了数千年。事实上,茶是一种基于中国文化的单宁饮品。对于茶的认识也同样需要精细地了解风土。就像酸度,在某些地方这种提升是很精细的,尽管在那里酸度通常很低,但是这种情况并不妨碍中国人欣赏高品质的葡萄酒。 【钟翔歪评:就是,我们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啊!赞一个!】 我在那些难以入口的酒中倒下 由中国人酿造葡萄酒而引发的辩论自然不可避免,这些葡萄园有的在中国,有的在法国,在那里中国买下了大量的酒庄。一个热门的话题就是四年内中国人在波尔多买下了近50座酒庄!法国舆论对此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保留,显然是在品质上。比起继续购买那些昂贵的葡萄酒,中国人还说:我们也能酿。但是酿造顶级葡萄酒可不是一场即兴表演,就算请了最好的酿酒师。法国人和欧洲人从两千年前就开始酿造葡萄酒了,中国人用5年要达到同样的结果,这会很困难,Olivier Poels解释到,我参观过一些酒庄,那里采收的葡萄都是青的。大量的酒充满着缺陷,有些还不能喝。当然,其中一些已经走上了正轨。但是要在中国找到一款有着灵魂、带有风土特性的真正葡萄酒,还需要50年。 【钟翔歪评:这不还好好站着说话,没有倒下么。50年的论断,只凭3次中国餐厅的经历就看到了960万平方公里的风土,先生乃千里眼也~!】 明天,那些波尔多葡萄园中的中国城? 接着Stphane Derenoncourt再次发声:我现在每隔半个月就被中国的投资项目邀请一次,当然也包括去中国酿酒。我总是拒绝。为什么?因为所有的项目呈现给我的都是赚钱的欲望,而不是酿造好酒。大量的中国人来到法国,尤其是波尔多,他们在那里已经控制了50家酒庄,这是个令人忧虑的问题。我个人实在是不愿意看到某些波尔多产区沦为中国城,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某些平衡的打破。 在一系列的公众问答之后,辩论因为要还房间而终止。但是观点交锋的密集,那些关于中法之间口味及酿酒方式的差异值得进一步讨论。 【钟翔歪评:史蒂芬先生再次语出惊人。不过据小道消息透露,您不是接了中信国安酿酒师顾问的活儿吗?那位您从Libourne一直捎到波尔多城里的乘客问您,如果是这样,请问您到中国来干嘛,如果是为了酿好酒不是和您自己的言论自相矛盾么,如果不是,那么您对得起请您的企业么?!】
更新于:19天前
发表评论